当然可以,下面是这段话的口语化中文版本,保留了原文的换行格式,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是的,那完全是胡说八道。我觉得恰恰相反,真正保留价值的,是那些在硬技能上还能保持高水平的人。所以,你可以想想看,AI可能会带来一个“平庸陷阱”。我的意思是,未来那些借助AI学习技能的人,其实并不需要完全掌握这项技能。你不再需要那所谓的1万小时刻意练习,去打磨细节知识和子技能。AI会让你更快上手,能力也能被放大。所以你的技能巅峰会变低,但你能做的事反而更多了。很多研究都显示出了“认知衰退”的趋势。也就是说,整体上技能水平下降了,经验也少了。因为入门级的工作会变得更简单,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大师级”的顶尖高手。而通往真正高手的路,也会变得更难,因为相关的岗位和机会会大幅减少。这就形成了对技能和掌握的双重打击:既不需要那么高的水平,通往高手的路径也越来越少。简单说,你得想想:未来会有更多人,在某个领域里靠手动操作积累了30年经验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再想想质量的下降,或者至少是AI的影响。AI最擅长的是在有大量数据支撑的问题上工作。所以,那些冷门领域、开拓新方向的产出,会变得更少。因此,这是第二个趋势:AI更倾向于复制已有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解决全新的问题。(当然,如果出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那一切都得重新来过。但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现在的LLM并没有通向AGI的路径。)这里还有个经济层面的问题:如果供应接近无限,价格就会趋近于零。所以如果AI真的让所有人都变成“熟练工”,那这个“熟练”的价值也就趋近于零了。技能本身的价值就会下降。更准确地说,是AI带来的技能的经济价值会下降。这会让人们更难达到真正的高水准。因为通往高水平的路径已经贬值了。对我而言,这意味着如果AI不能带来真正的“精通”(而目前它还没做到,训练数据依然是瓶颈),同时低技能变得便宜,那真正的掌握就会变得越来越稀缺,也因此更有价值。比如一个大师级的外科医生,能做AI搞不定的复杂手术,这种人会变得非常稀有,也会非常抢手,因为培养起来太难了。我把这叫做“AI技能悖论”。为了生存,那些真正硬核的大师级技能才是最值钱的,但在未来却更难达到。这才是最理想的生存路径。TLDR:在一堆靠AI写代码的“氛围程序员”中,真正能创新、能写核心代码的人会变得极其稀有,极其有价值。这就是AI技能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