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明显,下一代AI模型需要在个性上更灵活、更可配置。每个人喜欢的语气不一样,有的喜欢温柔体贴,有的喜欢直接了当,有的甚至就爱那种带点讽刺的风格。像ChatGPT,它现在或者曾经推出过几种“人格”模式,比如机器人感的、倾听型的、书呆子气的、甚至有点愤世嫉俗的。这可能其实是基于用户数据做出来的几种典型分类,AI可以根据你的偏好来调整。但问题是,这些设置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不够直观。很多人根本不会去改设置,也不太会因为AI的默认风格不合适而感到不舒服。所以,这种个性可配置性必须成为模型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隐藏功能。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模型一旦切换模式或者重启对话,就会丢失之前的聊天记忆,也就忘了你之前塑造的风格。这让用户觉得AI突然“变了个人”,好像断片了一样。这种重置到底是模型忘记了自己的“记忆”,还是只是系统设计如此?这其实是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我的预测是:未来我们可能会逐渐淡化“思考”和“不思考”之间的区别,取而代之的是“深度思考”和“普通思考”的区分。而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其实是你可以选择AI的“性格”或者“心态”。人们会更在意这个。而每个用户的个性化记忆,也必须成为AI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