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对方律师刚交了一份全是AI幻觉的摘要,全是假的。听证会在下周二。
我是做民事诉讼的律师。简单讲,我们代理的客户因为一个商业许可协议被人起诉了。对方是家催债公司,技术方面一窍不通,平时也就是勉强应付着过日子。
最近我们提了个驳回动议,因为快开庭了,法院就给他们缩短了回应时间。他们提交了反对意见(但我们根本没收到),后来我从法院网站上下了他们的反对摘要,然后开始读。
读着读着我就懵了。摘要里引用了一大堆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判例,引文看起来还特别专业,直接把我们的动议打得稀碎。我自认法律研究和写作还不错,动议之前也会尽量把相关案例摸个遍。虽然判例很多,有时候难免会漏掉几个,但这次真的离谱——连州最高法院的判例都出来反对我们了,还有几个上诉法院的标准也完全不一样。
我想搞清楚这些判例到底怎么回事,就一个一个去查,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突破口。结果发现这些判例压根不存在。或者案例名对了,但引文编号不对;或者引文编号对了,但案例内容里根本没提到摘要里说的那些观点。
后来我干脆做了个表格,把每个案例列出来,再列摘要里说的观点和引用,然后分析哪里不对。最后我确认了一件事:所有引用的判例都有问题,没有一个是准确的。那一刻我一半松了口气,一半震惊。松了口气是因为我不是完全搞错了案子,震惊是因为对方律师居然敢这么糊弄法庭。整篇摘要,没有一个论点、法律依据或引文是准确的。
接着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AI写的。结果发现了一些明显痕迹:比如乱用em破折号(就像我刚才那样,你注意到了吗?);格式里还有莫名其妙的加粗和项目符号;摘要居然还带着“在伪证惩罚下签署”的声明,但内容却完全是假的;标题页上还用了法官的昵称,各种信息排版也完全不符合我们这边的规定(我们这边对格式要求非常严格)。
我基本可以确定,这位律师在赶时间的情况下直接把材料扔给ChatGPT,生成后直接提交了。
这位律师从业时间比我年龄都长,但他显然不知道AI会编造不存在的判例来支持你的观点。我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我的回复摘要里把这事讲得明明白白,还附上了我做的表格,强调了律师对法庭的诚实义务。
听证会在下周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法官怎么处理这件事了。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堂生动的AI教育课。
更新
他刚刚申请撤回代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