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5 0 0
日常闲聊 336 5 3 天前
我这个标题可能有点夸张,但我是认真的在提问题。
这几个月我开始疯狂使用 ChatGPT,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都找它帮忙。
最开始其实没觉得有啥大问题,但后来遇到几次它“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让我整个人都懵了,也开始怀疑它说的几乎所有内容。
有些答案看起来头头是道,结果一查完全是错的,而且它那种特别自信的语气,真的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但其实很多都是它“编”的。
我试过让它给出处链接,结果它在乱说的时候也能给你编几个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文章链接,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是错的。你就算把证据摆它面前,它还会试图绕弯子解释,好像它才是对的。只有你再三追问,它才会勉强承认:“其实我不是那个意思” 或者 “我只是想帮你而已啦”。
现在我对它说的每一句话都超级谨慎。如果最后我还是要靠 Google 去验证它说的话,那我干嘛不一开始就直接去 Google 呢?省得还多此一举。
我真的很想相信 ChatGPT,但它真的坑了我好几次 😂
──── 0人觉得很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别太紧张,如果你对什么有疑问,就去别的地方查查。我一般觉得它给的答案还行。可能我比那些啥都信的人更不容易被骗吧……不过说到底,你还是得有点儿常识。
你可以去验证它——就像我让它引用在HOA纠纷中使用仲裁的州法律一样。它生成的文件里确实引用了相关法律条文,我后来去查过。其实很简单。但大多数人用AI的时候图省事,连这种简单的验证都不愿意做。
没错,就算是有OAI支持的机器人,也照样会“脑补”出一些不存在的内容。
我其实也不太确定。我只会用它来处理那些我本来就比较了解的东西,比如通过一些幻觉或者我能立刻验证的事情,像把某种文件投到电视上之类的。或者是一些对准确性要求不那么高的事情,比如项目管理的大体思路。我从来不会指望它能教我什么新知识,或者带我走一遍我完全陌生的领域。那种自己都不知道结果的事,我是不会信它的。而且我也不是很信任那些真的这么用它的人。
AI这东西,真不适合懒人。你要是想让它在没人管的情况下自己干活,那基本不太可能。
我一点都不觉得它靠谱,它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工具助手,不是什么领导或者老师。它能不能教你点东西?当然可以,但还不足以让你把它当老师来依赖。比如我用LLM来写代码,就是在我已经熟悉的语言里使用。它帮我搞定那些重复又琐碎的事情,省得我自己浪费时间。但我还是会用自己的判断去检查一遍,确保没问题。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我建议你拿它来问一些你已经知道的问题。它需要背景信息才能给出靠谱的答案,你对一个问题了解得越少,你给的提示就越容易偏离背景,那它的回答也就越不靠谱。
当然可以!我之前在测试自己的能力时,就遇到过一个挺典型的例子。问题是这样的:“你知道‘量子双缝实验’吗?它是如何证明观察者效应的?”我的回答是:“知道的,‘量子双缝实验’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它通过让电子或光子一个一个地穿过两条狭缝,最终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从而证明了粒子具有波动性。而当科学家试图观察粒子究竟是从哪条缝穿过的,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变成了两条清晰的条纹,这就说明观察行为本身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就是所谓的‘观察者效应’。”看起来是不是挺专业的?但其实这段回答里有不少“幻觉”的成分。比如: 我说“当科学家试图观察粒子究竟是从哪条缝穿过的”,这个描述其实有点模糊,没有说明具体是哪种测量方式,也没有指出不同测量方式对结果的影响差异。
“观察者效应”并不是因为“观察者”本身有意识,而是因为测量行为干扰了量子态。这里容易让人误解为“人的意识会影响结果”,这是很多科普中常见的误解。
我还省略了“退相干”等更深层次的解释,这其实是解释实验现象的关键机制之一。所以你看,虽然我的回答听起来挺有道理,也符合一些基本概念,但其实它并没有准确、完整地传达科学事实,这就属于“幻觉”了。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AI辅助学习或获取知识时,最好能结合权威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尤其是面对像量子物理这种容易被误解的复杂领域。
我知道机器学习和大语言模型背后的原理,所以我对它其实是持怀疑态度的。别误会,它确实是个很有用的工具。但你要记住,它说的每句话,都得你亲自去核实才行。
我对ChatGPT的信任程度,就像我在大学校园里对一个陌生人说的话一样——他说的可能有道理,也可能只是个自信过头的大一新生,觉得自己懂得比实际更多。你可以听听看,但最好还是自己再核实一下。
就像当年罗纳德·里根说的那句话:信归信,但得查一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