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3 0 0
日常闲聊 384 3 6 小时前
其实大脑存在一点点“延迟”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大脑里的信号传递速度是有限的,每一步的感知和处理都需要时间。比如说,光几乎是瞬间就到了你的眼睛,但从眼睛到大脑、再把你看到的东西变成“我看到了”的意识,这个过程神经信号要以大约100米/秒的速度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每一层处理都会增加几毫秒的时间。
大脑不会让你看到一堆乱七八糟、不同步的画面,而是会把现实“留一下”,大概延迟80毫秒左右,这样视觉、听觉、触觉这些信息就能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这种延迟并不是大脑的“缺陷”,反而是让我们能感知世界、活下去的重要机制。
越复杂的生物,需要的思考越多,这种延迟也就越明显。你可以想想看,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tjdtd),可能也是一样的道理吧。
参考文献:
Kinsbourne, M., & Hicks, R. E. (1978). 同步与异步在大脑处理中的作用. 神经心理学, 16(3), 297303. https://doi.org/10.1016/00283932(78)900347  
Kujala, J., Pammer, K., Cornelissen, P., Roebroeck, A., Formisano, E., & Salmelin, R. (2007). 视觉文字识别中大脑反应的相位同步.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 19(10), 17111721. https://doi.org/10.1162/jocn.2007.19.10.1711  
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传导速度与髓鞘化. 检索自 https://pressbooks.umn.edu/sensationandperception/chapter/传导速度和髓鞘  
Tobii Pro. (2017). 人类视觉感知的速度. 检索自 https://www.tobii.com/资源中心/学习文章/人类视觉感知的速度  
van Wassenhove, V., Grant, K. W., & Poeppel, D. (2007). 听觉视觉语音感知整合的时间窗口. 神经心理学, 45(3), 598607. https://doi.org/10.1016/j.neuropsychologia.2006.01.001  
</br>
──── 0人觉得很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说实话啊,我觉得所谓的意识体验,其实就是大脑里的记忆和来自全身成千上万个感官信号相互作用的结果。你真觉得那个“自己”是在某一刻突然出现的吗?
你可能会说,这跟胡伊不是一样嘛,但那都是瞎扯淡。Poppycock 最早可是来自印度,而且它是红肉里面的一个关键成分。
我注意到,这种对食物的影响,其实是在黑暗中听音乐时发生的。我会先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先整体上欣赏一下,然后在后续的过程中,视觉画面会随着特定的音频输入一步步谨慎地展开。这种事后的联想往往会“催生”出另一个视觉画面,接着又是一轮新的冲洗和重复。
所以说,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其实都属于短期记忆。
当然可以!以下是这段话的口语化中文表达,尽量用更自然、贴近日常交流的方式重新表述,同时保留原有的逻辑和思考方式:让感觉信号传到大脑的物理距离更短,可能并不会让现实本身变得更“快”,而是变得更“被动”?比如,为什么很多“错误”的时候会有那种夸张的反应?因为有延迟啊。举个例子,如果我在玩游戏,一个是30毫秒延迟,一个是300毫秒延迟,从体验上来说,其实“感觉”差不多快,只是300毫秒的那个会“卡”或者“滞后”。只有当我有了更好的网络延迟(ping更低),服务器能更快地响应我的操作时,那种“跟手”的感觉才会提升体验的速度感。真正影响体验的,其实是“流畅性”。不同的毫秒数带来的差异,不是时间快慢本身变了,而是体验过程是否顺滑。但如果我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一个感受、一个体验,而这些“处理包”之间有300毫秒的延迟,而不是30毫秒,那确实,整体体验就会变慢。就像我有一个需要100个思维循环的任务,每个循环都要等下一个“包”,那300毫秒的延迟肯定比30毫秒要慢很多。不过,这似乎并不是大脑实际工作的方式。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是会变化的,这可能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状态、身体状况,甚至一些药物的影响。也就是说,真正影响我们“感觉时间快慢”的,可能不是“输入→处理”之间的延迟,而是大脑本身的处理节奏。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在回应某条评论时,也许某些药物真的能提升大脑的处理能力,让人感觉在短短15分钟内,过完了充实的一天。但有趣的是,当人们在使用迷幻药时做脑部扫描,反而发现大脑的整体活动似乎变慢了。这也说明,我们其实还搞不太清楚大脑活动和意识体验之间的关系。也许,大脑活动减少,噪音变小,反而能让意识体验更自由地流动?不管怎样,这种话题真的太有意思了!希望你喜欢这个更接地气的版本!如果你还想把它改成更正式或更科普的风格,也可以告诉我,我来帮你调整。
我们其实已经对意识观察得够多了,现在基本能猜到,意识可能是从上往下产生的,源头应该就在前额叶皮层,而不是来自我们处理感官输入的那些区域。我真不太明白,感觉输入的延迟到底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因为感觉输入本身好像就不是意识产生的主要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