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4 0 0
日常闲聊 274 4 3 小时前
每周都能看到新新闻:AI又“发疯”了,胡说八道、泄露训练数据,或者被人用prompt注入轻松操控。可另一边呢?公司们却在拼命把AI塞进医疗诊断、金融决策等各种关键场景里,一刻都不想等。
我真正关心的是:我们凭什么相信这些模型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工作?你把数据丢给一个API接口,然后就只能祈祷结果靠谱。至于背后跑的是哪个版本的模型?你的数据有没有被记录下来?对不起,啥都看不到,也没法验证。
我之前跟一家小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他们压根不敢用市面上大多数AI服务。合规团队问得特别实在:“万一审计来了,我们怎么证明客户数据从来没出过我们的安全环境?”这个问题一出来,全场沉默——我们根本答不上来。
整个行业现在就像在搭纸牌屋,摇摇欲坠。大家都在卷模型有多大、多快、多聪明,却把最基础的信任问题扔在一边不管。哪怕有些公司嘴上说着“我们重视隐私”,但仔细一看,全是口号,没几个有真技术支撑。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可信执行环境(TEE)这块已经有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研究进展,能提供加密证明,确保模型和数据全程私密、不被偷看。但问题是,大厂好像没啥动力去推这个——毕竟一旦透明了,他们的技术护城河可能就没那么深了。
所以我想问问大家:是不是只有我觉得,AI这行该好好做一次关于信任和验证的“现实检查”了?还是说,我太 paranoid(多疑)了?
──── 0人觉得很赞 ────

使用道具 举报

你这也太夸张了吧。
人工智能显然有潜力,但如果我们不建立起可验证的机制——比如可信的执行环境、内部模型或者加密证明——那它终究还是一个监管机构眼中的“纸牌屋”,而这些机构需要的,可不仅仅是那一句“信任我们”。
真的是32B参数的模型,你也别太当真。就算是70B参数的模型,输出的结果也可能达不到标准。模型的保真度还是跟参数量有很大关系。你得等到模型参数达到120B这个量级,才能开始指望它给出稳定高质量的回答。而且到了那个级别,你还得有真正的硬件来跑这些模型才行。不好意思,没人会去用那些低参数的模型,尤其是当它们回答慢、还老是胡说八道的时候。
对,但那可不是32B的型号啊,还得加上跑模型的成本。几个用户同时用一下,根本说明不了问题。你要是面对几百个并发请求,怎么撑得住?你们用的基础Nvidia H100推理刀片,一个就得三万美金,这成本可不低啊。
s model.com 这玩意儿复杂得很,光本地部署的硬件就得几十万,再加上所有的机柜托管费用,搞不好就上百万了。现在大多数公司都是云原生的,所以这确实是个问题。虽然微软、亚马逊这些大厂可以卖你一个“私有”GPU集群,但这样一来,合规和信任的问题又回来了,还是绕不开。
一项新技术刚出来的时候,总得面对一堆问题吧?得解决这解决那的,真是够疯狂的……完全没想到会是这个样子。
咱也别跟它较劲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高级模式